城发热力撑起首府半边蓝天
20年前,呼和浩特市的空气质量非常差,被称作青城不青,蓝天少蓝,主要污染来自烟尘。而且在2001年之前,呼和浩特市在北方15个省会(首府)城市中,环境污染是最严重的,2001年的空气质量“优”和“良”为196天。经过十年的努力,呼和浩特市摘掉了大气严重污染的帽子。据统计,200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优良以上天数为346天,从2005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已连续五年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超过310天,在北方15个省会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二。
不容否定,是集中供热的飞速发展,使青城上空再现蓝天。2010年,呼和浩特市城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改写了首府长达20多年一家垄断集中供热的历史,而他的供热项目是国家重点环保项目,采用了国际、国家先进供热设备、供热技术,厂区锅炉烟囱运行期看不到烟尘排放,到2010年底将达到供热能力为3000万平方米,实际供热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占全市供热面积的25%,公司的3根烟囱的供热量,相当于过去100多根锅炉烟囱的供热量,而且冒出的烟是炊烟一样的乳白色,为首府的蓝天做出了贡献。
供热能力:十年从0㎡到3000万㎡
短短的十年,城发便实现了供热能力从0到3000万平方米的惊人突破,开创了首府集中供热史上的新纪元。
目前,呼和浩特市供热的现状是热电联产、大型区域锅炉房和分散小锅炉房,分别承担不同区域的供热。呼市的供热区域以呼伦路为界大致分为东、西两大区域。西区由三个主要项目支承,一是利用西郊电厂原有机组作为热源的富泰热力公司(即集中供热一期工程);二是利用西郊电厂20万KW机组作为热源的集中供热三期工程(即科林城发公司);三是正在建设中的西北区集中供热项目。东部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则全部由城发公司负责建设。
“城发”主要负责建设和运营东部区域(呼伦路以东)的集中供热事业。东部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包括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东区集中供热工程、金桥热网工程(即三合村热源厂、桥靠热源厂、辛家营热源厂、金桥热网“三厂一网”),计划总投资23亿元,供热能力3000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三个热源厂(桥靠热源厂、三合村热源厂、辛家营热源厂),一个热网(金桥热网)形成供热能力2700万平方米,实现供热面积1900万平方米。
公司最早起步于集中供热二期工程,总投资6.3亿元,供热能力510万㎡,2001年全面开工建设,当年部分投产。由于城区快速向东和东南扩展,东部区域供热面积每年以3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已建成的集中供热二期工程无法满足需求,为满足该区域的供热需求,实现“首府城市发展,不增加烟囱”的目标,2005年,城发公司开始筹建“东区集中供热工程”,总投资109715.3万元人民币,其中申请日元贷款7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7960万元),扩建原二厂(三合村热源厂和桥靠热源厂),新建金桥热源厂(即辛家营热源厂),新增集中供热能力1370万平方米。
为了使金桥热电厂充分发挥热电联产的综合效益,提高呼市的集中供热率。2007年经市政府批准,城发公司开始建设投资6亿多元的“金桥热电厂热网工程”。这个项目投产后,增加近100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使东部区域集中供热能力达到3000多万平方米。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首府城市发展,不增加烟囱”的目标,到2012年公司桥靠、三合村两热源厂供热将满负荷,为满足该区域的供热需求,公司拟投资13亿元,扩建两热源厂,新建豪沁营热源厂,增加供热能力近2000万平方米。2010年开始前期准备工作。
到2015年“城发”将达到供热能力5000万平方米,撑起首府集中供热的半壁江山。
供热体制:从单一投资到多元化投资
2006年8月18日,市政府召开了市长办公会议,会上研究决定以呼市城发公司为试点,进行城市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9月5日,获市政府正式批复。
这是城发公司2006年最大的动作。供热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供热一直以来是热价较低,热费难收,企业生产运行连年亏损,城市规模扩展速度较快,供热面积又在不断在扩大。那么,供热难题的结症在哪里?究其原因是供热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发展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公用事业一向视作社会福利行业,价格一直由政府核准,作为一种福利,我国的公用事业价格偏低,长期不到位,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目前呼市供热价格中未包括供热设施建设贷款的还本付息,价格和成本倒挂已产生恶性循环。即使供热价格适当调整,也不可能达到还本付息的供热价格水平,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对集中供热的需求与供热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由于以上原因,除国有或事业单位在政府背景下投资外,社会及其他主体几乎无人问津供热设施的投资,从而造成供热投资主体的单一化。2002年12月国家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提出开放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和经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打破垄断、开放市场、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写进了党的决定。因此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公用行业领域,已成为新一轮的改革攻坚点。
2005年国家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八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和完善供热市场。各地区在推进供热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达到投资多元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同时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等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参与热源厂、供热管网的投资、建设、改造和经营。”
几年来,各省市、各企业都做了积极探索和积累。但是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滞后于国家整体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城镇供热体制的改革,改革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供热、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这些政策的出台, 使“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公用事业”告别垄断,全面开放,民间资本可进入并分享公用事业市场这一大“蛋糕”。
为解决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对集中供热的需求,推进城市供热体制的改革,城发公司率先提出了“投资入网,既是用户又是股东”的市场化供热设施改革,而且是采取自愿投资的原则,投资入网费每平方米50元(不包括原配套费),不愿投资入网者,可使用电、气、油、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热。
城市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可以解决城市供热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满足城市发展中对供热设施的需求;而作为公用事业之一的城市供热告别了垄断,克服了国有或民营单一经营城市供热的弊端,实现了体制的转换;改变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单一的困境,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自愿的原则,开发商可采用多种能源供热,推进供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社会投资,其不仅仅是供热服务对象,而且是成为了投资主体,不仅要参与供热设施建设,可监督供热运行,提高服务质量;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
集中供热设施建设试行市场化运作,是我区供热体制改革的一种积极尝试,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创,在国内尚属首例,为在呼和浩特市全市乃至全自治区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实现“投资多元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树立了典型的范例,为自治区城镇供热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供热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及投资人已有100家,并随着城区的扩大,股东也增加。
供热服务:从锅炉房延伸到热用户
部分暖气不热,用户拒缴采暖费;采暖费收不齐,供热公司不愿供暖”,几乎所有供热企业都被这种恶性循环搞得焦头烂额。 自供暖从福利逐渐转向市场化后,供热方与用热方的纠纷就像一场恶梦挥之不去,城发供热公司也不例外。
“从用户报修,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修理人员必须穿鞋套或带拖鞋进屋维修,修完后必须清理干净现场,最后登记签字,之后公司回访住户,回访内容包括维修人员上门是否及时、服务态度是否满意等”。原来只在“海尔”实行的这一套售后服务办法2009年冬天在城发供热公司推广。售后服务开始成为供热企业角逐的新热点热用户既是供热企业的服务对象,但同时也是供热企业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热企业提供的服务既是为用户谋利益,也是在为企业自身谋利益。从另一个角度看,供热服务水平提高了同时也将改善供用热双方的关系,促进热费的收缴,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热是兼具公益性和商品性的特殊商品,如今买商品,大家除了看品牌、质量外,更看重售后服务,供暖其实也一样。从事这种行业的经营者不能一味市场化,将“供”外的服务工作做细、做扎实,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真正感觉到温暖。
城发供热公司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供热企业,现实现供热面积1900万平方米。2009年公司提出了“服务”是公司今后贯穿供热运营理念的一条主线,为此推出了供热“售后服务”——“零距离服务”,设立了供热服务热线,将供暖服务从锅炉房延伸到了每家每户。公司追求的不仅仅是收费率、开栓率,而是最重要的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经过一个采暖期的实施,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不仅从服务理念上提高了认识,而且在服务方式有了新的改进,同时服务效果上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009年公司还提出了“延伸服务”以带来新的“热”效应,因此公司成立了供热设计院、管网维护服务公司、城发物业公司等几家经营性公司,目的是创建为民(公司热用户)服务的一个平台,从设计到施工再到供热,再到售后服务、最后到上门服务(物业),公司是尽最大努力,从细处着手,从用户的供热设施开始不断完善,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是在企业内部走出一条“以主带副”、“以副养主”,成为集供热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生产、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促进供热行业健康发展。